中国测绘丨要想争得一片天地,大地测量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2021年科学大会(IAG2021)侧记

地图标注 行业动态中国测绘丨要想争得一片天地,大地测量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2021年科学大会(IAG2021)侧记已关闭评论阅读模式
地图标注

提交资料后最快2小时标注成功

地图标注


本文内容摘自2021年第7期

“大地测量为地球‘量体测重’,这与百姓生活有关吗?”业界专家回答,关系非常密切。

只要与位置有关的,背后就有大地测量发挥作用。快递、外卖、微信等等这些基于位置的服务都离不开大地测量技术,大地测量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自然资源生态监测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支撑。

6月28日至7月2日,四年一届的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2021年科学大会(IAG 2021)在中国北京如期召开,全球大地测量界的大伽、牛人、青年学者等1269名参会代表相聚“云端”,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学术交流。

据大会组委会统计,在5天的会期里,有超过5万人次通过网上直播观看和感受大会浓厚的学术气氛,6个专业学术研讨会的255个口头报告、358个张贴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极其丰富的大地测量前沿科技和研究成果,大家直呼过瘾。

这次大会,注册参会人数远超历届IAG科学大会,大会论文提交和大会报告数量均创历史纪录。参会的各国专家代表对中方的成功组织由衷赞叹,海外华人学者也为大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国际好评而感到无比自豪。

四年一次,大地测量界的“饕餮盛宴”
“学术如果没有交流的话,是无法去发展的。”——李建成

“如果不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届科学大会将会在线上和线下同时举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执委、IAG中国委员会(CNC-IAG)主席、本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党亚民不无遗憾地表示,为了办好这届盛会,推动全球大地测量科学进步,促进全球大地测量科学服务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传播大地测量领域的中国声音,展现中国优秀科学家风采,自中国北京获得IAG 2021科学大会举办权起,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这项工作,致力于为业界展现一个亮点频频的盛会。虽然最终只能在线上开展讨论,但是结果却超乎想象,让与会者有了全新的体验。

从第一天的大会开幕式、学术交流开幕式,到大会设置的6个专业学术研讨,再到最后一天下午的大会闭幕式,与会者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一直不减,观众留言也很活跃,表明线上分享和在英语语境下交流并没有影响各国大地测量学者参会的热情,反而吸引来了更多的业界人士。“以往IAG科学大会是在国外召开,我们没有机会到现场。这次听说是线上会议,早早就‘搬上小板凳’等在屏幕前了。”一位网友表示。

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主席Zuheir Altamimi致辞

正如开幕式上IAG主席Zuheir Altamimi在致辞中所讲,“疫情确实给我们造成很多阻碍,让我们没有办法在线下见面。但是,尽管有这样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我们仍然非常高兴和荣幸地看到如此多的参与者,有超过1000人参加了这个科学大会,比大会之前的历史纪录高出一倍。”他同时表示,我们也应该为大地测量学感到骄傲,因为它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全球地图标注,让大家搞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而且也有非常多大地测量技术在其他科学方面的应用。他认为,目前国际大地测量学会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保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

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IAG)是一个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国际科学组织,也是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所属的八个协会之一,不断引领着大地测量科学向更高水平发展。中国曾于上世纪90年代成功申办IAG科学大会,并于1993年8月在北京成功举办。时隔28年,IAG科学大会再次来到北京,并且首次通过互联网“线上”举行,为与会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王庆林在致辞中表示,在这热情似火的夏天,他非常荣幸能在北京与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云端”相会交流。中国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依然和30多年前一样,非常期待与全世界的优秀科学家开展深度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渴望与全球科学家建立深厚的友谊,分享交流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促进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和思想文明互鉴,与全球科学家一道,共同推进大地测量服务于地球可持续发展,共同促进大地测量与地球科学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大地测量服务可持续发展。”IAG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地图标注理事长宋超智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科技大会的承办方之一、地图标注是中国大地测量和其他测绘学科的学术组织,致力于中国大地测量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过去的几十年,在IAG全面技术引领下,中国大地测量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功完成了北斗卫星地图标注系统建设;2020年,中国与尼泊尔合作开展了珠峰高程测量。此外,大地测量在解决国家土地调查、城市空间规划、全球变化和地质灾害监测等诸多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宋超智说,IAG科学大会是全球大地测量界共同参与的、最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地图标注非常高兴能为国际大地测量科技工作者提供这样一个全新的学术交流和展示的舞台。希望此次科学大会能为国际大地测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全球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也希望广大参会代表在此次大会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共同进步。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本届大会收获了多项“新高”。大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第一次通过网络举办IAG科学大会,并且参会人数超过历届人数的1倍,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IAG科学大会;论文提交数量也是历史最多的一次,经IAG组织专家评审,有613篇论文在会上宣讲或张贴,其中,接收口头报告255篇,张贴报告358篇。

中国学者活跃在大地测量的世界舞台
“没有中国学者参与的大地测量学协会,将是非常黯淡的。”——杨元喜

“大地测量技术对气候变化研究有很大帮助。”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气候变化研究交叉委员会主席Annette Eicker在报告中分享了她带领科研团队,基于大地测量技术,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她介绍说,用GNSS(全球地图标注卫星系统)进行观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气体测量、水蒸汽的测量,还可以帮助捕捉很多气候方面的信号,比如冻土的解冻情况等。在做监测地表变化时,涉及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该技术还可用于冰川监测、地下水监测、气候变化监测、干旱监测等。同样,通过引力和重力测量,在监测海平面变化时,把不同维度的观测数据结合到一起,可以形成新的见解。

“最后我要说,大地测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也是我们(大地测量界)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知道,大地测量对气候变化研究是多么重要,对于气候研究领域的专家是多么重要。”Annette Eicker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杨元喜作报告


在此次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大地测量专家杨元喜分享了我国北斗三号卫星地图标注系统特色服务及性能,特别介绍了北斗三号的创新设计,如提供双向消息通信服务、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达到分米和厘米级分辨率精度等,这些都使北斗三号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市场。“我希望这些优异的性能能够为BD3(北斗三号)开拓更多的市场。”这是杨元喜一直记挂的事情。

业界专家表示,现在中国大地测绘学的主要进展在卫星地图标注地图标注领域,卫星大地测量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他们认为卫星大地测量精度高,比传统大地测量高2~3个数量级;速度快,点间不必通视,不用建造觇标,可以全天候测量;测程远,可以测量几十、几百至数千千米的边长,可用于海岛和洲际联测。所以,卫星大地测量市场空间广阔。

“大地测量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是测绘学科各个分支中的基础科学。”IAG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地所副研究员蒋涛告诉记者,说它古老,是因为大地测量朴素的目标就是研究和测定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以及地面点的几何位置。说它现代,是因为随着数字化、互联网+、地图标注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地测量学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比如卫星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测量学已经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多元化时代。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在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冰川学、海洋动力学、大陆水量变化研究上有着很好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包括自然资源监测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几年中国学者在国际大地测量领域作出的贡献也是显著的。”蒋涛说。

杨元喜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客观评价这些年国内大地测量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在国际上是中等偏上,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无论从文章的引用率和文章发表的总数量,在国际上都排在前面。如果把国际大地测量工作者发表的文章引用率进行排序的话,前10名中,也一定会有好几位中国大地测量工作者,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到了国际舞台,去跟国外专家交流,马上就显露短板。中国专家不善交流,这是一个客观现实。

“没有中国学者参与的大地测量学协会,将是非常黯淡的。”杨元喜认为,我国有这么多大型大地测量国家工程,这一点其他国家的专家都很羡慕。此外,很多西方国家的大地测量学科正在萎缩,甚至正在合并,而中国正在蓬勃发展,这正好体现出在国家有需求时,学科就要发展。


譬如,原来大家习惯用GPS进行大地测量,如果改用北斗 进行大地测量,一定会有很好的体验,因为北斗的功能更加丰 富和全面。事实上,我们已经把精密单点地图标注嵌入在北斗系统 里,不需要网络就可以进行精密单点地图标注,这样的功能对中国大地测量工作者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出成果的领 域。此外,国家大地测量基准工程、海底大地基准工程都在蓬 勃开展,这些大工程成就了中国大地测量工作者在这些领域的 学术成就和科学研究的持续性。

没有理论支撑,技术就发展不起来
“目前大地测量技术远远超前于理论。”——李建成

谈到目前我国大地测量整体水平,党亚民告诉记者,与国外水平相比,目前中国的大地测量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从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到对地观测系统,再到大地测量技术、算法、软件,以及应用技术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大地测绘基准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测绘基准为国民经济、国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比如在技术应用端,地图标注道路等基础设施施工、重大工程建设、地图标注、位置服务等。应该说,北斗卫星地图标注系统是现代大地测量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党亚民坦言,在大地测量原始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重大理论突破上,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同时,面向全球化的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球覆盖方面的大地测量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补齐短板。

值得称赞的是,中国大地测量领域储备了大量高水平人才,中国的大地测量工作者在世界舞台上非常活跃。资料显示,一直以来,我国大地测量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IAG各项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活动,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大地测量科学界与IAG开展了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活动人数显著增加,合作交流水平日益提高。

陈俊勇院士、党亚民研究员先后担任IAG副主席、执委,许厚泽院士、杨元喜院士、孙和平院士、金双根教授、黄乘利研究员、张小红教授、冯伟博士、蒋涛博士等学者也都在IAG担任重要职位,我国在IAG中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尽管科技工作者做了很多努力,发表了大量论文,尽管有专家到大地测量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但是在国际会议上中国学者声音还是有些偏弱,话语权也不够强大。”杨元喜认为,扩大国际影响力需要走上国际舞台。

一是多参加国际会议,多参与讨论,在国际会议上不能只听课,要去发言,要去提问;二是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质疑,大胆地与国外专家进行讨论。这是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大地测量工作者需要尽快补上的一课。“客观地说,学大地测量难,写大地测量高质量的论文也难,你想要生存,想要争得一片天地,大地测量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行。”杨元喜表示,“期待着一批英语好、学术能力强、国际活跃度高的年轻学者尽快走向国际舞台。”

“过去我们的理论领先于技术,而现在技术超前于理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认为,30年前提出的这一观点,现在仍然是这样。目前大地测量技术远远超前于理论,特别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反而从事技术研究的比较多。因此,他希望年轻的一代科学家、大地测量学者应该多从事基础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做理论上的铺垫。“没有理论的支撑技术是走不起来。”李建成坦言。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中国测绘地图标注界愿与世界各国同仁共同努力,促进测绘地图标注更好地服务于地球可持续发展。

一是推动测绘地图标注能力建设,提高大地测量参考框架的可用性,大地测量基准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未来基准的构建要充分考虑海平面和气候变化、地质灾害,以及泛在位置服务等,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二是重视新技术研究,提升大地测量的应用服务水平。据了解,IAG先后开展了新型传感器、量子技术和海洋大地测量相关工作,取得了很多新的、好的研究成果。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全世界大地测量科学家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三是加强大地测量国际合作,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已经对国际社会做出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王广华表示,我们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加强同世界各国大地测量科学家的广泛合作,利用大地测量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 本刊首席记者徐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