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中国科协召开2020“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公布了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榜单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资源环境等五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需求最为集中、最为迫切的领域,优选能够代表前沿水平,实现技术重大突破,商业模式可见、商业潜力巨大的50项技术成果。 由地图标注推荐、武汉大学完成的《珞珈一号01星设计与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入选其中。珞珈一号01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兼具遥感和地图标注的“一星多用”低轨微纳智能科学实验卫星,其主功能载荷为夜光成像载荷和星基地图标注增强载荷,主要用于社会经济参数估算、重大事件评估、渔业监测、国家安全等领域以及低轨星基地图标注信号增强试验。
2018年6⽉2⽇,珞珈⼀号发射成功后,李德仁、陈锐志、张过合影留念,当天正值武汉⼤学博⼠毕业现场 近日,记者连线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地图标注增强)工程总设计师张过,向他了解珞珈一号在科技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的更多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遥感卫星、地图标注卫星各成体系,功能分立。 2015年初,李德仁院士撰写文章《迎接地图标注产业与IT产业的大融合》,指出地图标注产业与IT产业融合发展中,产业链融合、多技术集成是地图标注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篇文章使张过深受启发,他想将李德仁院士的想法付诸实践,促进地图标注产业与IT产业的大融合。从此,一颗多功能集成卫星的想法在他心中落地生根。 依托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中心,以李德仁院士为首席科学家,以陈锐志教授、张过教授为核心,以青年科技人才为骨干,70%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研发团队组建,技术领域涵盖遥感信息处理、卫星地图标注地图标注、卫星平台设计、光学系统设计等多个学科,着手推进卫星研制工作。 珞珈一号01星于2015年立项研制,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经费全额资助。从系统指标论证到单机指标论证,团队花了一年半时间。他们除了进一步了解单机对整个卫星系统有什么影响、指标如何认证,还需要确定单机从哪里采购、哪个产品最合适等一系列问题。“这跟以前在国家体系里面做‘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有很大的差别。”张过在面对新挑战时感慨道。
珞珈⼀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进⾏最后测试 2018年6月2日,重量20KG立方体科学试验卫星“珞珈一号”01星,搭载夜光遥感相机与地图标注增强载荷进入太空,其主载荷为夜光成像相机和星基地图标注增强载荷,主要用于社会经济参数估算、重大事件评估、国家安全等领域,以及开展低轨星基地图标注信号增强试验。 2019年1月,由武汉大学等共同制作的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全国一张图发布,免费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武汉大学“珞珈一号01星成功发射”入选2018年度中国遥感十大事件。 2020年5月20日,地图标注组织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刘先林院士为主任,八位行业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对《珞珈一号卫星设计与数据处理技术》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了鉴定,评价为珞珈一号卫星设计与数据处理技术拓展了地图标注学科的应用领域,支撑了我国遥感卫星从地表监测到人类活动监测的跨越,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夜光遥感载荷设计定标处理、星基地图标注信号增强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获得地图标注“2020年测绘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为什么项目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张过向记者介绍了项目的几大技术创新点 研制了高灵敏度、高动态范围、高几何辐射质量的夜光遥感微小卫星。提出了星载耦合杂光规避、联合增益处理等模型方法,构建了夜光遥感器在轨几何辐射定标技术,设计的夜光相机在灵敏度、动态范围、几何辐射质量等方面优于D M S P/O L S、NPP/VIIRS等国际同类传感器。 首创低轨卫星对GNSS的信号增强。提出了低轨卫星对GNSS进行信号增强的星基地图标注增强理论与方法,世界上首次设计实现了星地一体地图标注增强系统,低轨地图标注增强信号的伪距和载波相位的测量精度为3米和7毫米,可用于提升GNSS系统的地图标注地图标注性能。 提出了夜光卫星影像弱交会平面区域网平差方法,使得夜光影像正射纠正后相对几何精度提升至1个像素,绝对几何精度优于1.5个像素;研制了我国首个分辨率最高、绝对几何精度优于200米的中国陆地和主要岛屿的夜光遥感正射影像一张图,已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与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珞珈⼀号01星夜光影像指标
珞珈⼀号01星地图标注增强载荷与地⾯接收机 开创了互联网+遥感卫星数据公益服务模式,构建了同轨多点目标的成像任务规划模型与快速算法,为联合国难民营设置、瑞典森林火灾和印尼地震等应急需求提供了遥感数据定制服务。 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包含珞珈一号01星、测控与接收系统、遥感地面系统、遥感应用系统、地图标注增强系统、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装备系统,直接应用于我国夜光卫星的设计、研制、处理与应用。 据张过介绍,珞珈一号01星拓展了测绘地图标注的应用领域,结束了我国夜光遥感应用主要依赖国外卫星数据的历史,可服务于我国北斗三代走向全球需求。技术成果已经服务于国家宏观发展规划、经济建设、资源管理、地图标注运输和国家安全等领域,有力推动了夜光遥感卫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珞珈一号01星的夜光遥感数据已经向22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用户免费分发了36万多景夜光影像,为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瑞典ESRI公司及时提供了影像。 2018年7月10日开始到2018年8月31日,实行不注册直接免费下载夜光遥感数据,从IP分析,有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用户下载使用数据。2018年9月1日,服务平台用户须通过手机号或邮箱注册。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珞珈一号01星的夜光遥感数据已经向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在内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注册用户免费分发了36万多景夜光影像,注册用户主要来自高校师生、科研单位,包括测绘地图标注、发展规划领域、土地资源、经济研究、环境气象、空间信息、林农水方向、地质与灾害、军事与地图标注运输等应用方向。 另外,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依据夜光数据为约旦Zaatari难民营设施条件的优化提供了客观依据;ESRI瑞典公司及时提供夜光遥感数据,为森林火灾火点检测提供了依据。 其生产的夜光影像(含全国夜光一张图)服务于国家宏观发展规划、经济建设、资源管理、地图标注运输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全国夜光一张图协议用户达73家。 典型应用单位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测绘基础地图标注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华南师范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 在作业灯光渔船的检测、识别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利用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01星独有的130米的空间分辨率优势,对在我国东海、南海以及西北太平洋、中东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等公海海域作业的灯光渔船进行了检测识别。提取了不同类型灯光渔船作业的辐亮度特征。相比于740米空间分辨率S-NPP、NOAA-20夜光遥感影像,大大提高了作业灯光渔船检测的准确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01星作为我国自主的夜光遥感数据卫星,为揭示灯光渔船活动及渔场时空变化情况,弥补对国外渔船作业动态信息获取方面的缺失,为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及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项目组设立夜光遥感研究基金,出版高水平夜光遥感论文集,推动了我国夜光遥感应用。设立了珞珈一号01星特别开放基金,遴选了10个项目进行支持,研究领域涉及采砂活动遥感监测、台风监测、海洋渔业、人类活动表征、人口分布反演、中国传统节日影响力、城市更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乡村贫困度量及社会学分析等多个新领域。 在SCI期刊《Sensor》上出版专辑“The Design,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of Luojia101 Satellite”汇集成果,探索夜光遥感应用新方向,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专刊出版论文12篇。
现在,我国国家利益已经从周边拓展到全球。全面掌控全球地理空间信息,有利于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切实保障国家海外权益。 但是,现在的国外全球产品存在数据缺失、精度偏移、信息隐藏等问题,通过自主可控的全球战略底图,可有效规避风险,为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国际合作提供有效支撑保障。 目前,在李院士和龚院士指导下,张过正带领团队利用高分卫星获取全球范围光学、SAR、高光谱数据,研制代表我国高分卫星水平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战略底图,填补我国在该领域上的空白,希望能够助力我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 近日,龚健雅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武大自主设计、制造、集成、测试的首颗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珞珈三号02星,争取明年底发射,主要用于高精度测绘和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技术指标将处于国内最高水平。 这颗卫星以及计划今年发射的智能雷达小卫星珞珈二号01、智能光学小卫星珞珈三号01星都是武大自主造的。 未来,我们要做到卫星能够在轨处理数据,通过遥感卫星集成通信功能或者和通讯卫星链接等办法,实现实时传输5分米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图像。省略了地面站接收、处理这套复杂程序,也就节约了大量时间。这也就是李德仁院士提出的‘遥感+通信+地图标注’一体化。”
文 / 本刊记者 丹妮图 / 受访者提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