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从事地图的编制和编辑设计工作,有着设计各种地图的经验。但在一生的工作经历中,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是在1979年,我有幸被单位领导派去北京大学参加由侯仁之教授主持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编纂工作。
这是北京市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过去我们没有做过,也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但能参与这样一项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和历史地图的编制,与以侯仁之教授为首的北京大学等单位的教师、专家和学者在一起工作,深感机遇难逢,也是提高理论水平、增长见识、拓宽境界的极好机会。
从此,我作为侯先生的助手,与历史地图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一直参与编制《图集》等工作,至2017年全部完成并出版,历时达38年。多年来,跟随侯先生学习历史地理学理论,编纂《图集》,在一起开会研讨、野外考察、在侯先生家里汇报工作,侯先生那爽朗的笑声,种种情景,历历在目。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参与《北京历史地图集》编绘组全体成员,前排中为北京市“活地图”苏亚民先生(1982年摄)
《图集》的编纂,是以侯仁之开创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地图学理论作为指导。侯先生强调“图集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北京的人文地理面貌,不要搞成读史地图集。”多年来,我们始终遵照上述指导思想进行北京历史地图的编纂。班子中大部分成员是侯门弟子,所以虽然工作中不断遇到困难,但地图编纂工作始终有条不紊。
《图集》的内容涉及北京地区历代政区沿革、城市变迁、皇家园林及陵寝和史前人类活动状况。编纂历史地图,首先制定尽量详细的图目选题,然后广泛查阅大量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经过反复的分门别类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分别编绘成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
这是一项异常浩繁艰巨而又严谨细致的系统工程。侯先生在百忙中亲自主持这项任务,不断提供自己的研究成果除他的多本有关北京历史地理的著作外,还提供了经过长期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踏查、亲自手绘的北京城各代城址变迁图;提供了自己实地考察、研究后,分类详细的西郊园林古河道分布图,及其他手绘图;还拿出自己在北大校园作的文化类笔记、考察记录、报纸剪辑等供大家参考;他自己收藏的古书、古地图也送到编辑部供大家使用。我是编辑组里非历史地理专业的,得到了侯先生特别关照,为了帮助我掌握历史地理学理论,编好《图集》,多年来先生送给我不少著作,第一本书是《历史上的北京城》。
图集编辑部也给我提供了不少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使我逐步了解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历史。在《图集》编制过程中不断增加新认识,得以把握好《图集》内各项内容的专业表示。
《图集》是编制系列北京历史图集的基础建设,也是作为下一步编制北京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发展演变提供必要的基础。
地图的设计和编制必须尽可能准确详细系统地反映历史本来的面目。地图编辑设计人员除熟练掌握地图学理论外,还必须取得供编图用的高质量的第一手历史地理资料。因此,我们参与了资料搜集整理和全部的野外考察工作,并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资料整理方案。
资料整理过程中,除进行地域分析之外,还要根据历史发展进程制作行政区划归属关系、历代行政中心、历代居民地名称等系列资料对照表。全面提高了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为古代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地图标注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资料的搜集和编稿草图的编绘有了一定的眉目。图集编委会邀请了京内外专家学者召开审图会。会议由侯先生主持,《图集》副主编徐兆奎和我分别作了图集资料收集和地图编制情况的汇报,与会专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编辑部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制定了下一步图集的全面修订和增补工作计划;对于文献有记载但在图上难于落实的问题,采取野外考察加以解决;侯先生根据我前段所担负的工作情况,提出增补我为图集编委会委员的意见。会后侯先生找我谈话,肯定了我的工作成绩,最后他还笑着勉励了我。我深受鼓舞,十分感动,决心不辜负先生的期望,在编纂《图集》工作中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编制,最后交出使大家满意的答卷。
在对地图内容的设计中,政区图部分主要参考清代杨守敬以古为主、以今为辅的“古墨今赤”的表示方法。编辑组从丰富地图内容和丰富图面层次、方便阅读方面考虑,作了一些改变。古内容用红色、蓝色、黑色和深钢灰色突出表示,增加表示地形晕渲和政区分区普染;而今内容作为基础底图用中棕色表示。
对明代政区图的表示作了较大的突破,明代的特点是除行政区划外还有军事建制和军事侨置治所。过去对两者的表示采用两套符号和名称注记,往往是一个地点使用两个符号,而名称注记少则两个多则四五个,失之过繁。考虑到该图是行政区划图,应以表示政区为主,不增加军事驻地符号;各级军制注记字体、字大,借用各行政注记字体、字大套级使用。读图时从注记即可看出各级军制的全名及其等级。
北京城是历史上封建王朝的首都,它的城市规划建设历经发展,已经达到了杰出的艺术水平,被西方城市规划学家推许为“世界奇观之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侯先生在图集编辑部讨论会上曾指出,“北京旧城在规划设计上以非凡的艺术手法集中表现了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思想。”
古代帝王,坐在北京宫城位于中轴线上的金銮殿的宝座上面南而王……宫城(按即紫禁城)、皇城,是王权所在,老百姓不得入内,皇城以外才是平民百姓活动之处……”故在设计和编绘城区、宫城、皇城、园林和陵寝图时,注意着重反映北京为悠久的文化古都、文物丰富的这一特点。比例尺较大,内容详尽。重要建筑如宫殿等予以突出表示,力求采用象征色,以再现历史本来的面貌。如宫殿屋顶为亮丽的琉璃瓦黄色,受当时印刷水平限制,用鲜明的桔黄偏红替代。城区图中,宫城、皇城普染色彩的设计放在突出的地位。故城区图用三层平面表示,第一层为皇帝居住的宫城、然后为皇城,最底一层是皇城以外的居民街区。
在侯仁之院士的精心指导以及全体编纂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图集》达到了准确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记得当时,侯先生在审查完每一幅图后,我说“侯先生,非常遗憾,城图的色彩设计不够理想。”他急忙翻看“明北京城图”和“清北京城图”,说“挺好的嘛!”
左图《图集》出版时,侯先生为作者题签(1988年岁暮)
右图侯先生的题签
该《图集》出版发行后,即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各有关社会应用部门的高度评价,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芮傅思教授等称“《北京历史地图集》堪称是一部北京地区历史研究的典范著作,‘是卓越的学术成就’,‘是一项辉煌的成果和最优秀的出版物之一’……”
我国著名历史地图学家谭其骧教授指出“《北京历史地图集》研订之精确,编制之得体,印刷之精美,皆属上上乘,诚足为历史地图之表率……”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陈述彭院士在《图集》报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鉴定会上表示“《北京历史地图集》是以第一流的科学技术,研究第一流的世界文明古都,这部地图集的学术贡献和先进水平是无庸赘述的。”
杭州大学陈桥驿教授在撰文中说道“这是一部成功的图集……它不仅表现了历史地图编绘工作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特别重要的是说明了历史地理学这门科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我认为同样(按指与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上述评论代表了我国测绘学界、历史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对《图集》在学术上和编辑设计、地图制图及印刷装帧等专业技术水平的高度评价。
通过编纂《图集》,我的业务面得到了拓展,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认识到北京历史地理、文物考古的研究离不开地图学。
《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二集于1991年开始编纂,这是一部反映北京地区有文字记载以前,原始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专题历史地图集。
侯先生在图集开编初期就指出这本图集重点反映新石器时代北京地区原始农业的萌芽和最初居民点在平原的出现。图集充分利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环境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集中系统地再现了北京地区史前时期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特征和演变,形成了与第一集不同的突出特点。
图集是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环境考古学、地图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下利用历史地理学工作方法和地图学表现形式,通力合作共同编制完成的。图集含地图、遥感影像图、数字地图、地质剖面图、地形素描、彩画、图表、照片和文字说明。也可以说本图集是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结晶。
由于图上需要表示的要素出现时代较久远,无法全面复原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图内容的表示基本采用了古今对照的方法。
图集首先表示现代政区、地貌、水系、土壤、植被和气候等图幅,以备参考。然后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数幅连续图幅,最后是北京地区农业萌芽等图幅。
图集的核心部分,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和遗存分布图。图幅除反映市域范围的地图外,分别融考古发掘区的位置图,遗址照片、器物图像、地质剖面图、图表及文字于一体,尽可能丰富图面内容,加强图面配置的艺术性,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有了编纂第一本历史地图集的经验以及收集到的丰富资料,我除了承担图集的全部设计外,在文物考古专家指导下单独完成旧石器时代的作者原图和撰写文字说明及编写石器时代年表等,不但是图集的设计者,也是作者之一。本图集由于专业性太强,仅限于表示早期的文物考古内容,读者有限。1996年该图集被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授予《北京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是一部大型的城市综合性历史地图集。图集于2000年5月12日由侯先生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由从事研究北京市历史地理、地图制图、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图集编纂班子。会上侯先生指出“一部区域历史地图集应当全面地反映区域的人文地理面貌,而不仅仅是历史地名和政区的复原……这本图集应该全面地反映北京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
《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是历史地图集的新探索,图集延续《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和第二集,承载了更为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展现了北京作为文明古都的光辉灿烂的风貌。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展现北京城丰富的人文内涵。收入了城市建设、人口、经济、文化、社会管理与社会生活、村落、地图标注、军事、近代革命史迹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等内容,计十一个图组。而每个图组包含若干图幅,图组各图的编排是按时代排序,上自商、西周,下至民国。
图集资料的收集研究工作因包含一定的制图区域范围和特定的内容,需要在图上较全面地表示距今近百年上至两千多年前的地物或事物。地图的编纂除充分利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和统计资料外,还依靠大量地收集和阅读文献、不断地研究推敲和实地考察,纠正前人不准确的认识和结论,以求专题的全面性、科学的准确性,最后落实到一幅一幅图上。
对于重要图幅,如长城图,其内容除包括仍然屹立在北京北部山区的巍峨壮观的明代长城外,还要收入现在已近消失的明代以前的早期长城(比如,北朝时期的石块垒叠的古长城)。
编辑组对明代长城予以翔实表示,图上除详尽地表示了全部的各段长城,还详细表示长城的附属施设,如关城、关口、敌楼、烽火台、城堡、营寨以及管辖各段长城的官方管理建制等等;对于北朝时期的长城,首先收集古代文献有关古长城的记载,反复阅读思考,终因建筑时代久远,文献记载含糊不清,又无地图依据,故提出来作为课题申请经费单独立项,以国家1∶50000地形图作为供实地调绘的底图依据,然后翻山越岭进行了三十余次艰苦的实地踏查,每处少则考察两次,多则三四次,获得重要发现,绘出了历史上第一幅全面详细的北京长城图(根据该成果编纂的副产品——《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一书,于2009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人口图组是北京大学两位知名教授韩光辉、张传玺数十年辛勤研究的成果,图集首次将北京地区从战国至民国时期的人口,系统详细完整地用地图的形式反映出来。在历史时期人口研究方面,提出了“人口内聚、离散迁移”的新概念,这在历史人口地理研究中是一次创新。
作者和韩光辉教授向侯先⽣汇报⼈⼝图组编纂情况(2006年摄)
北京会馆资料的收集空前翔实,经过近两年的广泛收集资料,系统整理,点出会馆及附产逾一千处,图上表示的会馆分级分类明确、还区分出创建朝代等等,同时收集到会馆义园及义地数十处,因而增设了《清代会馆义园义地》分布图;北京寺庙由于收集的资料极丰富,图上除尽量详细表示大部寺庙外,还区分其创建时代,分为五个图幅表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图的作者广泛收集资料、反复研究、实地踏查,编绘出了第一幅北京境内翔实的历代京杭大运河图;其他图组许多图幅也是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重新整理补充和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编绘的。可以说,《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的编纂,代表了目前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成果。
到上世纪末,地图学理论研究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专题地图更广泛更深入进步,制图手段也已由手工制图、制印,发展为计算机编辑、编绘、制版一体化,大大提高成图速度和质量。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专题地图研究所叶泰棋等同志深知该工作的重要,给于大力帮助,负责地图的电脑机编工作。
《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作为北京地区综合性的历史地图集,其内容是完整的、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地图系统汇编,也可称之为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百科全书或北京地区历史的地图标注系统。因此,对图集的编辑设计需要依据地图学理论,认真加以研究和实践,以求达到较高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图集内各图的编辑设计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上面提到过,编制《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是为本图集打基础,所以编制本图集北京地区各图以今北京市界为制图区域范围,基本以第一集相应图幅(朝代)为底图,城市图以各代城区图为底图。
对地图的编制不但要求内容翔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又要清晰易读,这是需要设计人员依据地图学理论首先认真研究的课题。历史地图属专题地图,图上表示的内容分为基础底图和专题要素两个层面。水系、居民地、道路、境界等为底图要素,将其作为底衬用稍浅色彩表示;专题要素为各图的主题,对其内容制定了严格的分类、分级的基本原则与缜密的图例设计,以提高所编地图的科学质量,并使其突出在第一层平面上。从打印的最后样本可以看出,图集再现了从商、周到民国以来北京地区翔实的人文地理内容,展示了北京地区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风貌。
多年来,在侯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深知文献资料对编纂历史地图的重要性,从参加编纂《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开始,就注意收集有关北京历史地理及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所以在编制《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工作中,除担负图集的设计外,我主动承担了作者原图的验收;运用学到的历史地理学方法完成了长城、会馆、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等十余幅历史图的编纂,成为历史地图集的作者之一。
在这期间,我还应邀参与了《北京文物地图集》《古都北京》及多本《北京志》等的编纂工作,使我进入了用地图语言编纂历史地理、文物考古地图的领域,大大拓宽了业务面。
编制《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时,侯先生已经以轮椅代步,但开始仍然主持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侯先生晚年,会后由唐晓峰教授负责向先生汇报工作进度和讨论情况。我和其他同事也时不时去探望先生,除探病以外也谈工作,每次先生都很高兴并仔细地倾听,不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后来先生不能写字了,他每每非常痛心地说我不能工作了!帮不上忙了!让大家辛苦了。再后来听我们汇报时点头、微笑并用力鼓掌。最后几年,侯先生只听汇报不能作指导,也不能看打出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第一样本的内容,他手摸样本看得出非常高兴。
非常遗憾的是,侯先生没能等到三本《北京历史地图集》正式样本印刷装订完毕,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后来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根据多年来北京历史地理、文物考古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对《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和第二集的修编工作,与新编《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一起,于2017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北京历史地图集》系列是在现代历史地理学和地图学的理论指导下,融合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和统计资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是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文物考古成果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对认识了解北京,对城市规划建设、科研教学、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3年10月22日下午,敬爱的侯仁之先生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深刻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图集》第一集(政区城市卷)与第二集(环境生态卷)分别于1988年和1997年出版。到2010年,《图集》第三集(人文社会卷)的编制工作已有了眉目。经与北京出版集团讨论出版事宜,商定将《图集》第一、二集进行修订再版,并与新编的第三集合为一套发行。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领导大力支持,当年,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再次合作,正式启动《图集》第一、二集的修订编制。
此次修订再版,认真订正了第一集在图面与文字说明中存在的错误。此外,根据新的研究成果与考古发现,对图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了增补和修改。图集的格局没有变化,保留了原来的图目和图幅编排。但对版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同时为取得三部地图集风格的一致性,每幅图增加了各时代的典型图片。
第二集的原版覆盖的时段是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新、旧石器时代,重点是北京地区原始农业萌芽时期和最初居民点在平原上出现的新石器时期。修订内容除增加了石器时代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以外,还补充了石器时代以后延至整个历史时期的图幅约一倍之多。图集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演变,而且涉及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园林规划等,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旧石器时期直至近代北京地区的文化生态,即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过程。
《图集》第一、二集的修订均采用了电子制图,大大提高了编制速度和图面质量。
文、图 / 俞美尔(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