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禹贡九州之一,
大运河发祥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美食之都,
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
禹贡九州图
据《太康地纪》“以扬州渐太阳位。
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
扬州因广被丘陵曾称广陵,
因避讳隋炀帝杨广,曾称江都。
《书·禹贡》“ 淮海惟扬州 。
“惟”,通“维”。所以扬州也叫维扬。
历史
沿革
春秋
前486年
前319年
吴灭邗,筑邗城
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广陵
秦
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
西汉
为吴国、江都国、广陵国
东汉
为广陵郡
南北朝
北齐
改东广州
北周
改广陵为吴州
隋
开皇九年(589年)
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至此,“扬州”不再是省级概念,“扬州城”即从此时延续至今
大业初年(605年)
扬州改为江都郡
唐
武德八年(625年)
治所由丹阳迁至扬州,置大都督府
贞观元年(627年)
扬州属淮南道
乾元元年(758年)
置盐城监以管楚州盐务
五代
919年
史称“杨吴”开始,扬州为都城
937年
徐知诰废吴王杨溥,国号大齐,扬州为都城
939年
徐知诰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扬州为东都
957年
后周取南唐江都府,复称扬州。
宋
1127年
赵构在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
元
至正二十一年(1361)
升扬州路、淮安路
改扬州府、淮安府
置维扬府
明
置扬州府
清
置扬州府
两淮盐政、两淮盐运使驻扬州
民国
1912年
废扬州府,置江都县
1949年
1949年1月,扬州市区解放,设置扬州市,另建江都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
改扬州为省辖市
1983年
设地级扬州市
扬州地域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隋炀帝杨广)
扬州是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
(扬州高邮市),东部与盐城市、泰州市毗邻;
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
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
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交界;
西北部与淮安市接壤。
扬州现辖3个区(邗江、广陵、江都),
2个县级市(高邮、仪征),
一个县(宝应)。
扬州市域图
扬州地图形似仙鹤
南朝梁代殷芸《小说》写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里的扬州是当时的扬州刺史部的治所(南京)。后人借用以说明隋以后扬州的繁华。
城市发展
扬州古城
吴王夫差所建的邗城“北抱雷塘,西处蜀冈”,城为版筑。唐朝城区从蜀冈扩展到蜀冈下,原隋代宫城改为官衙所在地,称为子城,新建的称为罗城或大城,即杜牧诗中所说“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当时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扬州城图(唐)
宋代扬州南北三城并列,宋大城位于唐代罗城东南部分,宋堡城位于蜀冈之上,后改为宝祐城,由唐代子城改筑而成。宋夹城位于堡城与大城之间,是一座军事设施。
自宋、元至明、清,扬州城历经屡次战火,越来越小。
扬州府城图(清)
明清时候扬州城只有唐城的三分之一多点,分新旧二城,新城为盐商在唐宋废墟上造就,扬州流传有扬州盐商一夜造白塔的传说。富者以千万记,盐商造就了扬州再次惊人的繁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担任过两淮巡盐御史。清代扬州是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
扬州市城市变迁
2020年扬州市城区图(左右移动查看)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自隋唐以来,
扬州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
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商业发达,市肆繁华。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
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
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竹西亭(位于竹西公园)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一益二
《资治通鉴》卷二五九:
"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益州(成都)为两个中心。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当时谚语称"扬一益二"。
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旧唐书》卷一八二江淮之间,
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隋炀帝杨广曾3下扬州,
康熙6次南巡,每次必到扬州,
乾隆6次南巡,每次必到扬州,
这些对扬州的经济、文化、园林、
建筑、工艺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乾隆南巡图局部(来源于网络)
扬州处处留着古时的影子,
似乎还能从细处窥见千年前那个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的繁华都城。
运河发祥地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
春秋(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并于侧近开沟,挥动运河开挖第一锹,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到现在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就是以前的邗沟,里运河的前身。
邗沟--京杭运河最早修建的河段
2006年扬州联合沿线34座城市,进行了中国大运河申遗,历经8年努力,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三湾公园
古运河上的瓜洲古渡
位于古运河入长江处,船闸目前仍在使用
世界美食之都
扬州,
一座绕不开美食的城市。
2019年10月31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宣,
扬州正式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成为继澳门、成都、顺德之后,
中国第四个入选的城市。
扬州早茶
扬州早茶
“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皮包水就是去喝早茶,水包皮就是吃饱了之后去泡一个澡)。扬州人的早茶是一种仪式感,扬州人管早茶店叫茶社,每天早上的茶社必定是热闹非凡。
美食文化
扬州美食“包打天下”,“炒遍天下”(“包打天下”是扬州包子,“炒遍天下”是扬州炒饭)。扬州作为美食之都,不仅因为舌尖上的美味,而且因为饮食的文化。
扬州人好吃鹅,“没有一只鹅能离开扬州”,1600多年前,北魏贾思勰写了一本《齐民要术》,其中就记载了当时的扬州人利用鹅肉做菜,《红楼梦》中的胭脂鹅也是一道人们喜爱的扬州菜。
《扬州以土物寄少游》
苏轼
鲜鲫经年袐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
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凫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飱亦时欲。
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
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饫麋鹿。
《大业拾遗记》
中的鲈鱼脍
(图片源于网络)
王维“归来见天子,拜爵赐黄金;忽思鲈鱼脍,复有沧洲心。”
李白“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
扬州美食可以说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餐馆!摆得起国宴,火得起路边摊!”
世界美食之都
烟花三月下扬州,但扬州的美丽不仅在三月。
远古的高冈,南朝的古寺,隋代的宝刹,唐朝的高僧,宋代的名堂,明朝的老树,清代的御碑,民国的先驱,当代的玉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四季都可领略扬州的美丽。
二分明月楼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
二分明月楼以晚唐诗人徐凝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而得名。始建于清代中叶,清光绪年间由盐商贾颂平购得。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不吝笔墨的咏赞扬州,给扬州留下了很多独特的韵味。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瘦大个”(瘦西湖、大明寺、个园)。
瘦西湖
“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
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河)
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等不同时代的城濠
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
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
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保障湖”与杭州西湖相比,作《咏保障河》,瘦西湖因此得名。
咏保障河
清 汪沆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
(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郁达夫评论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
瘦西湖风景区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高清原图)
从隋唐开始,瘦西湖风景区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盛世,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十二次南巡 ,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俨然一副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大明寺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后于1980年恢复原名。
大明寺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赞大明寺,
“诸山皆以为是寺为郡中八大刹之首”。
唐代的鉴真和尚曾任大明寺住持,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享“江淮化主”之誉。(鉴真在唐代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
个园
个园
清代“江西才子”刘凤诰所撰《个园记》
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
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
(《正義》“竹曰个,木曰枚。”)
个园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两淮盐商首总黄至筠的家宅。
(从黄至筠以后的200年时间里,
类似个园这样的大园林在扬州先后建起200多处。)
是最具扬州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之一,
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
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内“山随石转”,用石巧叠成的四季景,带你体味一种行走于春夏秋冬的奇妙感受。不必遗憾于下扬州非三月。
来源智绘江苏(gh_133118f20616);审图号苏S(2020)016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