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阳
▲洛阳城址演变图
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
夏都斟鄩与商都西亳
洛阳建都历史可追溯至夏朝初期,即斟鄩(xún)遗址。今洛阳市偃师市境内,偃师市西南二里头遗址被考古工作者认定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址。
按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汤于前1600年灭夏。商汤灭夏后在斟鄩附近营建新都西亳,即偃师市西商都西亳遗址,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偃师商城是目前发现的商朝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规模甚大、保存最好的一处。
西周初期,都城在关中地区的丰镐,为巩固西周王室对殷商故地的统治,周公主持修建洛邑为陪都,号东都。成王主要居于洛邑,洛邑成为西周实际都城。
东周时,洛邑有王城和成周二城,王城居西,故址即今市内王城公园,成周城即今汉魏洛阳故城。直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 年),东周终为秦所灭,秦以洛邑置洛阳县。
来自《地图谁主沉浮》洛邑图
据《尚书·洛诰》记载,召公营建洛邑时,根据占卜的结果进行勘测,绘制地图,在洛水边建王城和成周城。图中是今人根据文字记载而绘制的洛邑二城相对位置示意图。《洛邑图》是我国地图史上第一个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规划图,是专题地图的萌芽。
两汉与魏晋时期
汉王元年(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即皇帝位,以洛阳为都城。不久听齐人娄敬建议,定都关中。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刘秀改洛阳为雒阳。
东汉雒阳城地图(166年)
黄初元年(220年),魏王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是为魏文帝,定都洛阳,号为中都。魏于咸熙二年(265年)被西晋取代。西晋武帝司马炎继续都洛阳。至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洛阳失陷于十六国汉。东晋建都建康,称故都洛阳为中京,名义上仍将洛阳作为陪都。
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元宏实行汉化改革,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至洛阳。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堪权臣高欢控制,西逃长安,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并迁都至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洛阳属东魏。
北魏洛阳城宫城地图
隋朝与唐朝东都
仁寿四年(604 年),隋炀帝初即位,即诏建东京洛阳为都城。大业二年(606 年),隋迁都洛阳,后改称东都,直至隋亡。
隋洛阳城宫城地图
王世充即位为皇帝,国号郑,继续以东都洛阳为都城。唐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被李世民平定。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李治以洛阳为东都,亦称东京,为唐陪都。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称神都。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以神都为都城。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洛阳复称东都。
唐东都洛阳城简图
唐亡,中国进入混乱的格局中,洛阳曾经以“洛阳”“洛京”“西京”为名做为后梁、后唐、后晋不同时期的都城。五代十国期间,洛阳在都城与陪都之间不同转换。
来源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中国古都城地图》
注文章转载时进行了部分内容修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