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隆隆,队列铿锵,共和国七十周年大庆阅兵与游行的队伍奔流在长安大道上。 这是世界大都市中无与伦比的笔直漫长的大道,是映射着国家与人民意志的大道。 人们欢跃步履之下的这条大道,三十年前,我曾写作过一部系列电视片脚本的开始几集,它的第一集就是《大路沧桑》—— 朋友,当你驱车行驶在宽阔的复兴路上,可曾想到,过去这里只是一条通向西山的阡陌小道;当你站在建国门立交桥上向那一片现代建筑眺望,可曾想到,过去这里曾是荒郊野外,乱葬岗子;当你与情侣亲友漫步天安门广场,可曾想到,过去这里是平民百姓绝不敢涉足的皇家禁地。
长安街老照片 这条长街,贯通北京东西,连接着历史和未来。作为世界大都市城市建设中辉煌壮丽的一笔,它是怎样凸显于岁月版图之上的呢?打开那些世界性都市的地图,你会发现无论在巴黎、伦敦、华盛顿、东京、罗马,还是莫斯科……几乎所有的大都市都有一条蜿蜒的河流穿城而过。 塞纳河、莫斯科河、泰晤士河、台伯河、东京河……这些著名的河流,集聚起各民族先民的部落,也迫使城市的道路顺应城市而折转、延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市区与道路格局。 而作为世界大都市的一个奇迹,横亘五十里的北京长安大道却是笔直地铺展在亚洲大陆的东缘、那块被称作华北平原的土地上。 或许,3000年前,以“燕”作为国名并且定都于此的部落,便筑下了这条东西大道的第一块基石。 其实,如果仔细考察,你会发现北京的历史也发轫于河流。 永定河上游的古渡口,是古代华北地图标注枢纽,如今代表这一古渡口的,便是建于12世纪末叶的卢沟桥。 为了规避永定河水泛滥的威胁,智慧的古代先民历经千年岁月,逐步将北京城向东岸推进十公里、河流冲击扇面的脊背。于是一条自古渡口北向北京城再向东延伸的道路便成为必然。 另一条与北京发展休戚相关的河流,便是在城东2 0里处、开凿于1300年前的北运河。这条长3000里的水道使北京与中原、江南直接相连,使偏衰的北方幽燕地区迅速发展为全国重镇,也使出北京东关的大道成为通向关外的要道。 在东西两条重要的河流之间,北京城西望中原、南达齐鲁、东指渤海、北扼榆关。在广阔的平原上,一条有别于其它世界都市的横贯东西的大道,逐渐显现出来。 追溯长安街的历史,自然也离不开古都城堰的演变。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率军攻破金中都。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接受朝臣巴图鲁的建议,迁都燕京。12年后元大都城墙建成。 这座至今被北京人称作“土城”的遗迹,便是元大都的西北城垣,它的位置到明朝时已处于内城偏北。 而元大都的南城墙,几乎就在今天长安街的位置上。 元朝建都刚过百年,1368年又被朱元璋的军队攻破。为了消除前朝帝王的余威,明朝军队摧毁了元大都内几乎所有的宫殿楼阁,并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 公元1403年,明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年号永乐,迁都北平,同时改北平为北京。永乐三年,北京城大兴土木,重建国都,城市中心线向东移位150米,成为全城的中轴线。 无论是“永乐”还是“长安”,这类迹象的命名无疑寄寓了封建帝王维系自己统治的深深祈愿;这种祈愿又深刻地反映在统治者都城建设的规划布局中。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周礼•考工记》中对理想皇城建设的规划,竟绵延不绝地延续了3000年!而明朝北京城东建设则完全是这一传统最典型、最完美的体现! 如今劳动人民歌舞游乐的地方,过去曾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庙。 如今孩子们蹒跚学步的五色土,过去是国土和社稷象征的社稷坛。 封建时代的长安街,不过是由太庙、社稷坛到东单、西单的总长不超过七里,用石板铺成的道路。而长安左门右门之间、长安门之间的一段中心地段,则是布衣百姓绝不能跨进一步的皇城禁区。 长安左门和右门被俗称“龙虎门”,那些殿试及第的新科进士们入长安左门,朝见皇帝,出将入相。而每年“秋审”“朝审”判决的死囚们则出长安右门,推至刑场,命丧黄泉。 因为没有长安,所以才祈愿长安。而这安全,这能以一重城垣作为屏障,为后人留下封建帝王封闭心态的凝固的证明。 为这门禁森严的城墙直接隔阻了北京百姓的来往。 那时的北京人如果想在东西城走动,须绕城而行,南从正阳门外,北从地安门外足足兜一个大圈子。于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成为内城要津。 被视为龙脉的中轴线还有一个荒唐的界定,清代一条律例规定前门大街与鼓楼大街发现冻饿而死的尸体,如果恰恰死在街道中央即中轴线上,则看他的头部倒向,朝东则由大兴县衙收尸,朝西则由宛平县衙埋葬。 一个自称君临八极的皇朝,竟要为紫禁城边大路上的饿殍做出这样的规定,这样的皇朝大概离自己的死期也不远了。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1912年初,北洋政府部分拆除了长安左门、右门,初步打通了东西长安街。1914年10月10日,由当时内务总长兼地图标注总长朱启钤倡导,将社稷坛改为中山公园。
朱氏后人朱海北和朱文极先生曾经告诉记者“当初修建中山公园的时候,先祖的工作中我们随侍在侧。还记得整个修建都是先祖亲自规划的。打通皇城和南城的地图标注,要把正阳门前面两侧的瓮城拆除,当时很多人反对。先祖坚持拆除瓮城,保留正阳门,保留并且修复前门。” 用那些从天安门前千步廊中拆下的木料修建的亭台楼阁为北京的第一座公园增色不少;而1918年,将原在东单路旁象征帝国主义侵略的牌楼改名迁建在中山公园内,更成了当年轰动一时的盛事。 日伪统治时期,北京作为华北政治军事重镇的地位更加显要。1939年,日伪政府在东西城边新开两个门洞,并修筑了从这两个门洞分别到玉泉路和西大望之间的道路。 抗战胜利,中华大地燃烧起复兴之光,人们盼望着重建家园。于是,那时的北平市政府便分别将长安门、启明门改称复兴门、建国门。而正像这种形式上的改动并不具有多少实质意义一样,旧北平市政当局在长安街乃至整个市政道路建设上实在乏善可陈。据记载,1947年内,全北平市新铺路面的道路一共只有3309米,这个长度大概只相当于一个三元立交桥。到1949年,北京道路总长仅215公里,而从东单到西单的长安街总长不过3.5公里,道路最宽处不过15米。 规划了北京城垣的王侯将相,惨淡维持着老北京的旧政权政客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500年北京城蓝天金瓦之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横空出世,掠过了神州大地落后的历史与封闭的城池,把它带入一个人民的盛世。 人们常说,“新的道路开始了”,在长安街的新史册上,这句话不仅是它的引申,更是它的原意。伴随着建设者的劳动号子,长安街一天天变着模样 1950年9月,中南海至东单2.4公里道路拓宽。 1952年8月,彻底拆除了阻碍长安街地图标注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及中华门。 1955年8月,新华门至西单1.1公里道路拓宽。 1957年9月,西单至复兴门路段打通。 1958年,东单至建国门路段拓宽至35米。 1959年,东西长安街路面平均宽度由12米拓展为40米。 50年代末,与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大规模扩建扩展同时,一批政府机构在长安街沿线建成。 60年代前后,一批重要的军事指挥机关在长安街西段相继完善了功能和建筑布局。地下铁道一线工程开工。 70年代,一批涉外宾馆、饭店、公寓在中段和东段建成,形成了北京第一批现代化楼群。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外资引进,一大批设计新颖、建筑精美的高楼大厦在长安街沿线拔地而起。 90年代到新世纪,在加速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长安街加速向东西两端延伸,50里通途东抵通州,西迄石景山,通山达海地与代表国家形象的一系列机构一起辉煌屹立,也展示着一个古老民族复兴的自信与活力。 70年前,人们第一次在这里看到解放军的时候,谁也想象不到从前门大街进入到西直门出城的这条道路会呈现如今这种壮阔的面貌。 长安街像一杆历史的标尺,衡量着中华文明的经纬,标定着通向未来的道路。 文、图 / 杨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