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测绘工程和项目、助力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数据获取与处理工程化应用技术体系建设……这些成果都和一个叫刘站科的人有关,他就是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测一大队)副总工程师兼总工办主任、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找到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
走近刘站科的办公桌,一眼便能看到贴在电脑屏幕边上的6个字“满招损,谦受益”。
“我非常热爱现在从事的事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加入国测一大队这个光荣的集体。在这里,我找到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刘站科说道。回忆起2010年厦门野外测量的一幕,让他感触最深。当时,一位老师傅被安排去进行GPS测量,七天七夜连续观测,在厦门北部的一个小山头上。刘站科赶到观测点下载仪器数据,一进帐篷,发现里面全湿透了,而仪器却用防雨布包裹得完好无损。原来,头一天夜里下了大暴雨,帐篷被大风刮坏了,老师傅就用被子把仪器包起来,抱着坐了一整夜。见到刘站科一脸的担心,老师傅还微笑着说“没问题,放心,我能撑得下去。”那一刻,刘站科心里五味杂陈,为老一辈测绘人的坚守而感动。
2015年4月,刘站科带领航重小组开展高山区航空重力测量工作。他每天凌晨4点准时起床,逐个检查电脑、电瓶、小工具,然后再挨个房间叫醒小组成员,与大家乘车奔赴机场。刚开始飞行的几天里,GT-2A重力仪的状态很不稳定,一到中午,仪器就会出现数据异常,自检黄色报警。仪器停止工作,飞机飞不起来,一天就是几万元的损失。可价值上千万元的重力仪坏了,怎么向单位交代?他叮嘱大家要冷静,别紧张,随后开始仔细检查重力仪操作的每个环节。通过一下午紧张的数据分析,他发现重力仪对温度特别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仪器的部分参数值会出现异常。于是,他当机立断,马上购买空调,通过调控机舱温度确保仪器正常运行。在刘站科的带领下,秦岭和毛乌素沙漠两个测区的作业任务于2015年6月圆满完成,历时56天,总计测量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飞行航线137条,架次16个,飞行总里程约2万公里。
转眼间,刘站科在大队工作已经10个年头,他感慨地说“初进一大队,仅是选了一份职业。如今,在前辈们忘我拼搏精神的熏陶下,在工作与生活的历练中,肩上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干工作、做学问,一定先学会做人,要严谨谦逊,不能偷懒,更容不得懈怠。”刘站科说,这是当年导师的教诲,他一生铭记于心。
2015年,单位决定成立应急测绘中心,要求一周内拿出机构组建方案。对于刘站科而言,“应急测绘”这个概念虽不陌生,但要从无到有组建一个新的部门,并非易事。机构规模、设备配置、人员构成等每个环节都得充分考虑。为了拿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刘站科与团队成员搜集资料,对比分析其他行业应急部门机构设置、技术环节、仪器装备及性能要求,并将各个环节流程细化分解到每个人,以确保组建方案切合实际,仅是机构设置就拿出了5套方案。当方案得到认可时,刘站科笑了。
现阶段,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科技创新中,围绕国家、省部级重大测绘工程的生产实践需求,积极进行高新装备、新技术的科技攻关。为了解决“资源三号”卫星几何检校像控测量中靶标精确坐标的快速获取,他提出精密单点地图标注方法;为了掌握我国现有重力空白分布区域或少点区的现状,开发了我国重力空白区查询目录;为准确评价全球高程基准的精度和适用性,提出了利用实测多源独立数据源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
刘站科先后获得了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陕西测绘地图标注局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十佳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7篇、CSCD 10篇,申请软件著作权十余项。他带领的团队多次荣获全国测绘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陕西省优秀测绘地图标注工程奖等奖项,2019年获陕西测绘地图标注局“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面对荣誉与赞美,他总是说“所有成绩都只代表过去,未来不仅需要从零开始,更需要真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去不断追寻自身价值和梦想。”
刘站科在辽宁测区进行航空重力测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任秀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