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管线权属复杂、分头管理情况严重,导致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各相关单位难以有效地沟通对接,加剧了各类管线事故的发生,给城市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淄博市“一呼通”模式在地下管线建设工程中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针对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我国各大城市已经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例如地下管线普查、探测标准制定、相关法规的建立等。然而,管线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各地断水、断电、煤气泄露等事故频繁报出,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2019年7月,管线事故公众号共收集国内地下管线相关事故32起,其中因开挖施工导致的地下管线事故占比最高,共21起,占比65.62%。 据住建部规划管理中心统计,全国每年由路面开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据地下管线专委会统计,管线事故70%是由外力破坏,特别是第三方施工等外因所致。究其根本原因,地下管线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管线权属复杂。我国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又权属多个不同的部门,分头管理的情况严重。例如,在淄博市,地下管线共有28大类,而这些管线按管辖区域,又分属于84家权属单位,而这些权属单位又归属于7家行业管理部门。因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公用事业等相关部门的规定不同,各类地下管线工程的施工手续情况不一,导致地下管线管理体系庞大,统一协调管理难度加大。 (2)沟通机制缺乏。管线权属的多头性,为建设工程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带来了困难。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地下管线信息孤岛情况严重,助推了盲目施工、野蛮施工的发生,让各类管线事故有机可乘,导致地下管线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挖断、挖漏毗邻管线的情况,给城市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该问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很多成熟经验,例如2007年5月1日,美国共同土地联盟等部门联合宣布,将“811”作为挖掘作业前“一呼通中心”的全国统一号码。规定任何参与拆迁、挖掘和建筑施工的个人或者机构必须在工程实施之前,通过“一呼通中心”去获取目标区域的相关地下管道信息,并依照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施工。挖掘作业者在施工前拨打“811”专线,可与各地“一呼通中心”取得联系。2009年的美国年度报告显示,得益于“811”专线,美国地下管线损坏事故数下降明显,与2008年相比下降15%,美国地下管线事故率从32%明显下降到26%。根据国家政策和部分省市的先进做法以及国外的811平台经验,我国也已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防范挖掘信息平台——118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面对地下管线事故频发的现状,淄博市结合本地情况搭建了地下管线建设工程信息沟通平台,建立了联合会签制度,双管齐下,加强建设单位、权属单位沟通交流,实现了淄博市的“一呼通”工作模式。 淄博市“一呼通”平台按照“地图标注”建设要求,通过地图标注、地图标注和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的应用,分析、整合了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建立一套完善的地下管线建设工程信息沟通机制。平台依托信息化手段,保证了建设工程基本信息的实时收集,实现了地下管线管理部门对地下管线工程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全过程监管,为管理部门、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及时掌握地下管线工程进程提供了便捷,保证了各单位在地下管线建设工程各阶段的交流畅通。 平台工作的关键节点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四步一是建设单位提交工程信息;二是管理机构获取工程信息;三是权属单位完成信息交底;四是管理机构实时监督工程竣工测量数据提交情况。
如图所示,平台串联起了地下管线建设工程从工程登记到竣工资料提交的各个过程节点。其中在管线确认和交底环节,可以实现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对接,权属单位可在此环节提出管线保护要求、施工意见等;在联合会签环节,建设单位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会商、会签,可明确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权属单位、管理单位的监护范围和保护责任,有效减少地下管线建设工程事故的发生,确保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现场详查环节,则要求建设单位在完成联合会签后,参照查询的管线数据,对管线工程施工范围内的管线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探测,针对无数据资料或者资料不全的,建设单位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探测,形成现状资料,为工程施工提供有利参考和保障。淄博市“一呼通”平台通过以上工作流程,实现了对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的全程保护,极大地降低了因施工造成的各类管线事故。 一次办好“一呼通”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推进“一次办好”,提升群众满意度。淄博市“一呼通”平台的应用,把地下管线工程的线下登记变为线上填报;把频繁的走访和对接变为了网上交底和确认;需现场办理的手续和对接的工作由原先4次精简为1次;整个工程的沟通时间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大大精简了办事流程,缩短了群众的办事时间。 方便施工监管,打通沟通梗阻。通过平台的应用,管理单位可以及时在线获取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实现即时监管,替代了以往滞后、被动的地下管线建设工程信息收集方式;通过平台的应用,让地下管线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更加透明,方便了相关管理单位的监管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了工程的事中事后全面监管;通过平台的应用,管理单位可实时统计竣工工程,如果建设单位工程竣工后一定时间内没有移交覆土前测量和竣工测绘数据,可对其督促、警示;通过平台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地下管线建设管理过程中建设单位与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沟通不畅等症结,有效地把地下管线管理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管线权属单位和管线建设单位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为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权属单位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实现开放共享,便于推广应用。平台实现了电脑端、手机端共同访问的网络架构,打造了共同维护、协同合作、信息共享的开放式管理模式,鼓励全民参与。市民可通过手机拍照即时上传违法工程信息,随时举报违法违纪的地下管线建设工程,也可通过多途径实时了解身边各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的进展。管理单位可实时查看我市地下管线工程的详细信息、建设和手续办理的状态、施工的位置等,可以方便对工程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业管理部门可了解本行业工程,实时查看本行业的地下管线建设工程情况,例如在建工程数量、本行业管线的违规信息和安全隐患信息等,方便制定处置方案。建设单位可实时查看自己登记的工程进展以及后续工作等。 目前,淄博市“一呼通”已有注册用户173家,其中地下管线管理机构12家,地下管线行业管理部门7家,地下管线权属单位84家,地下管线建设单位70家。此外,平台的建设充分考虑到后续的拓展应用,为各项信息预留数据接口,可实现与我国118平台的联动、交互与融合。 淄博市的“一呼通”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大改善了各单位沟通不畅、信息滞后的现状,为地下管线施工安全、管线防护提供了基础保障。目前,淄博市还在不断地探索、改进和优化,以进一步加强完善淄博特色的地下管线管理体系。 文、图 / 迟炳章 翟奎修 孟慧 张帅 作者单位分别系淄博市住房城乡建设保障服务中心,淄博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淄博市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协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