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各个时期流传至今、具有代表性的记录与遗存,是一种不可再生也无法永生的珍稀资源。它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和标志,更是城市文明的沉淀和灵魂。《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守护好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个载体,便是为了扬其“道”。
历史文化资源测绘现场 重庆,溯源于传统巴渝,演变于明清移民,引领于开埠建市,蜚声于抗战陪都,振兴于西南大区。这座建城已3000余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别具一格的山水城市格局、本土与外来文化不断交融的丰富文化遗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经过多年努力,普查、认定了53处历史文化名镇,46处历史文化名村,9处历史文化街区,19处传统风貌区,387处历史建筑……汇聚而成重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广泛的历史文化资源。尽管岁月更替,物是人非,它们却始终留守原地,代表时光讲述过往,让这座有故事、有情怀的城市被一代代人阅读和感知。为保护和传承巴渝独特的历史文化,重庆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合理利用、推动创新发展,用一系列开创性实践焕活城市的“根”与“魂”。 2015年8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重庆市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建设工作方案》;2018年9月,作为重庆对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等七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首部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2019年10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重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从开展资源普查、推进保护修缮、传承历史文脉、完善法规体系4个方面,要求对全市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特色风貌、凝聚乡愁的街区、道路、街巷、村镇和建筑等进行整体保护。与此同时,《重庆市保护性建筑、传统风貌街巷现状测绘和影像采集成果标准》等一批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实施。 2018年10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挂牌,其中专门设立文化风貌处,承担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在统筹开展全市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上半年,在市、区县两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重庆正式启动了第一批历史文化资源测绘与数据采集工作。现已在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中陆续展开,至今年底将完成176处历史建筑、1500栋传统风貌建筑、5处历史文化街区、19处传统风貌区、44处历史文化名镇和1处历史文化名村的测绘工作,而这整项工作比预计完成工期提前了整整半年。 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痕迹和现有状态进行记录和保存,是保护、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之中,测绘技术成为了我们与历史文化对话最直接的手段。 为此,重庆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不同的类型、级别,建立了一套内涵丰富、技术先进、成果可靠的历史文化资源测绘工作方案。其中,对于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重点对其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屋顶、特色构件等进行测绘,同时采集历史信息、保存状况、空间形态、功能类型、权属与使用者等信息,评估建筑特色与价值;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则重点对其街巷空间、建筑布局、沿街立面以及与传统风貌紧密相关的山体、河流、植被等环境要素进行整体测绘,同时采集历史沿革、保存状况、整体风貌、民俗文化等信息。
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点云数据 测绘工作者们将历史文化资源测绘的需求和技术应用中反映的问题不断反馈到传统测绘领域,通过反复研究和严密论证,将一系列空地协同的高新测绘技术应用于历史文化资源测绘工作中,优化了测绘和数据采集的方式方法与成果形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图标注航测技术、倾斜摄影技术……这些具有非接触式测量、精度高、可视化等特点的高新测绘技术的引入,使得历史文化资源的测绘成果除了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外,还能提供真实、可量测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和三维模型数据,能够全面地反映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形态,在不损害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及其环境的前提下,为其后续的保护、修缮、展示应用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在高空中,对大范围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传统风貌区采用地图标注搭载不同类型的航摄仪获取丰富多样的航测数据,再根据不同类型的航测数据制作相应的测绘成果,包括实景三维模型、航空正射影像、空中全景影像、航拍动态视频等。在地面上,对重要传统风貌街巷和历史建筑,全面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测绘数据。通过高精度、高密度和真彩色的点云数据反映重要传统风貌街巷和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和空间形态;对街巷和建筑上重要的构件和特征,采用更加精细的扫描方式来获取其点云数据,实现了对历史文化资源从整体到细部的全面数据采集。
历史建筑一圆庐测绘成果的三维模型
历史建筑-圆庐测绘成果的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
彩色点云大样成果点云数据(左),彩色照片(右) 不止如此,这些高新测绘技术的利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果内容的丰富和成果品质的提升,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是立竿见影。工作人员在总面积为32.5公顷、包含16处保护建筑的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测绘,仅7天就完成了全部工作,采集到约10亿点云的高精数据,而传统测绘方式完成相同工作则需要至少14天的工期。 测绘技术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让城市的历史符号和文化元素得到了最真实的表达。 在影像分辨率达到0.08米的实景三维成果中,可以更立体、更直观、更高清地展示名镇、名村、街区、传统风貌区中的山川、河流、地形起伏、街巷风貌、建筑外貌等。
巴南区丰盛镇实景三维影像 在点云精度高达厘米级的三维模型成果中,可将传统测绘需要在外业量测的建筑尺寸数据全部通过高精度点云数据进行内业量测,并将点云数据与制图软件相结合,通过点云数据直接制作相应的建筑图纸成果,这就极大地减少了作业人员外出测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成果制图精度。例如在历史文化名镇的测绘中,大量的建筑屋顶属坡屋顶结构,需要对其屋脊线进行完整表达。采编人员在三维模型中提取屋脊线要素,则要比常规通过全站仪直接测量的效率提高数倍。此外,在历史建筑大样图制作上,放弃了传统大样图手工绘制的方法,创新采用了将点云数据与彩色照片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历史建筑的大样成果。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将原本失真、单一的大样图转变为立体、精细、真实的大样数据,使建筑大样成果更丰富多彩。 在这些测绘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重庆还将进一步收集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数据、保护规划等,建成统一的数据采集、入库标准,计划在2020年建成重庆市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这将为有关部门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估、修缮和利用等精细化管理工作夯实数据和技术支撑。 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重视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既要加快城镇建设,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这是每一个城市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必须调和的难题。按照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总体要求,重庆在历史文化资源测绘的工作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具备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估体系和评价指标。5个大类、26项指标,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范围及保护对象数量的变化、保护规划的编制、历史建筑保护情况、保护管理,以及基础设施改善与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以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以不同时期数据为对比,以突出数量变化为特征,以统计分析数据为结果,这样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已在重庆17个历史文化名镇和6个传统风貌区全面展开。通过这项工作,既发现了在名镇和传统风貌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挖掘了在保护管理、推广宣传和活化利用方面的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从行政、技术和保障措施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有效督促和推进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关键,在于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从一栋历史建筑,它的内在气质所赋予的一个街区的文化内涵,再到这条街区,它的独特机理所关联着的城镇空间的历史脉络,我们要守护的不仅仅是其物质层面本身,更重要的还有在精神层面上传统与现实的对接,历史文化与现代人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对接,通过人、事、物的融合创新,促进人的提升和时代的发展。 寻踪至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用十多年时间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历尽千辛,为千余处古建筑绘制了一幅幅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测绘手稿,并终在抗战时期的四川李庄完成了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如今,带着更精良的仪器装备、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承着大师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的手段,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并将历史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信息与价值尽可能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传播起来,滋养城市“文心”,不断增强重庆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建设“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人民保护、为人民利用,为人民营建更加美好的物质家园和更加宜人的精神家园。 文、图 / 秦海田(作者单位系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