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查群聊天过程中,我无数次想到了《追风筝里的人》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她说,与布达拉宫的合作,今年已经是第18年了。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的时候,她就爱上了布达拉宫,那是她心目中最美的建筑。时光回溯到2001年,她第一次去拉萨,站在布达拉宫下,金顶群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鎏金宝瓶与红色经幢交相辉映。这种震撼好像大风呼呼吹过山谷,内心有个声音告诉她“这是我愿意为之倾之一生的地方!” 那时候查群刚进单位两年多,只是配合雪城保护规划,在现场顶多是做辅助工作,用她自己的话就是“打酱油的”。 “虽然在布达拉宫只待了一个月,但是却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觉得我还会回来的。”查群当时自信又坚定。 “从2006到2009年,布达拉宫保护规划项目组在布达拉宫断断续续一共待了380天。”她边说边打开电脑,给我翻出一张她笑着站在下垂到地垄的软梯上的照片。 布达拉宫是山体建筑,为了保证有足够大和稳定的平面来支撑殿堂,就必须在山体和殿堂之间修建建筑基础,这就构成了布达拉宫庞大的建筑基础——“地垄”。地垄是由“井”字墙体砌筑而成的建筑基础体系,靠近外墙的部分有类似剑窗的通风口,比较容易辨识,内部的地垄就必须通过内部通道或殿堂内的通风口发现并进入。很多内部的地垄在布达拉宫修建完成后被封堵起来,这不仅给测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更为主要的是不能全面地了解布达拉宫的建筑整体,以及这些被封堵地垄的保存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和保护工作计划。 “因为要搞清楚殿堂和地垄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测绘时通过殿堂里的通风口,用铅锤掉线至地垄,作为殿堂和地垄上下空间的导线,确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告诉记者,“还有内外空间的相互关系,都是通过引出导线的方法进行测绘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们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在外围,她们用全站仪打了800多个点地图标注,把整个布达拉宫建筑的外轮廓测出来了。“那时候,为了保证全站仪的点位与建筑的位置准确无误的对应,我们白天打点,晚上马上就CAD编号并建立三维坐标,一点都不敢怠慢。” 就这样,3年,她和她的专业团队成员(黄印武、孔北蓉),在布达拉宫管理处,尤其是维修科的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将布达拉宫的红、白宫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测了个遍,“我们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布达拉宫其他建筑组群的测绘建模工作了。”“其实按道理来说,我们那时候可以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的,但是资金和时机都不成熟。”所以在10年之后,地图标注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文物保护行业之际,再次启动用先进技术进行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项目,“一切都是机缘”,查群说。考虑到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巨大的工作量,这次测绘,查群采用了专业团队作业的思路,“专业的事情要请专业的团队去做”,因此,2015年,通过正规招标,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帝测”)中标承担了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项目。该项目采用了控制测量和联系测量、地图标注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以及多视角高清影像纹理采集等技术,自2016年11月到2018年2月,帝测在现场工作近两年的时间,转站8000多个点位,自主研发内外空间导引设备,对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高精度三维信息采集和高清纹理信息采集工作,搞清楚了布达拉宫复杂建筑的整体状态,让布达拉宫1200多个神秘地垄“现”出原形。 “在布达拉宫的保护上,我觉得用任何先进技术都值得!”查群说。 布达拉宫的精细化测绘与普通的测绘还有区别,“对于文物测绘,必须和文物保护充分结合,测绘数据应当具备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特点,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测绘成果”。查群经常对专业测绘团队强调这个。在她眼里,测绘只是工具,文物保护才是最终目的。如果单纯地让技术团队去测布达拉宫,也能得出非常精细的数据,但结果可能是用一个三维模型将布达拉宫展示出来,而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不紧密。 第一,标注基岩——搞清楚建筑和山体的交界面。对地垄里露出的所有基岩部分进行标识,根据这些标识的基岩碎片去推拟整个山体的轮廓,当所有测绘工作完成后,将推拟的山体轮廓模型与建筑模型进行套合,留白部分就可能是未被发现的地垄。 “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石、木。椽子木就是地垄中起拉接作用的结构构件,如果地垄未被发现,那么这些经历了300到400年的椽子木很有可能都糟朽了,那么地垄的结构就存在潜在的危险,只有打开地垄、发现了这些潜在的危险,我们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她解释道。 如果单纯地去测绘,这些技术员可能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的。当这些基岩碎片被三维地图标注在建筑内部的各个角落、并通过模型展现出来时,查群很兴奋“这就是我们多年来想要的结果!”。 第二,标注裂缝——建筑结构分析与监测。保护布达拉宫建筑的关键就是保证它结构的稳定。墙体是布达拉宫的主体结构,所以墙体的保存状态直接决定了布达拉宫的结构稳定性。查群首先要求测绘团队标注这些裂缝,其次要求对裂缝进行毫米级的精细测绘。然后请专业的结构团队去分析裂缝的类型,从而建立布达拉宫墙体裂缝整体分布情况模型。 “在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脑子里,时刻要记住‘保护’俩字,这样就不会偏离方向。”她说。 第三,山洞三维坐标——现有山洞和红山山体及布达拉宫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红山上有三个山洞,有两个分别位于红山东西两侧末梢山脚下,对建筑影响不大,但是其中有一个山洞距雪城西侧城墙不远,且深100多米,在没有进行三维坐标地图标注之前,不能确切地知道山洞和建筑之间的关系,确实很担心会对建筑产生影响,所以,在没有进行精细化测绘之前,保护规划的保护措施中是要对其进行内部支撑的。但经过三维激光扫描、对其进行三维坐标地图标注后,他们发现,这个山洞与山脊相距45米,对山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之后只需要持续进行观察和监测就可以了。
布达拉宫只是查群开展的文物保护项目之一。采访过程中,她接到一个电话,原来她做过的《湖南省老司城遗址工作报告》送到了办公室楼下。
她说,文物保护的最大特点就是保护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物有地上、地下,史前、史后,我们必须依据保护对象的价值及体现价值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有宏观的把控,也必须注意到一些细节的体现。”
然而这些细节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观察到。比如对于构件上的花纹,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查群曾经带结构专业的研究生做建筑测绘时要求学生把雀替(梁柱间减少跨距的构件)上的花纹画出来,但结构专业的学生就认为这些花纹对于建筑结构来说没有用,没必要画上面的花纹。然而雀替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用纹饰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来说,这些纹饰是研究时代、地方性文化的重要线索。“文物保护是对整体文化现象的保护,尽最大可能不带有个人专业倾向。”查群说。
因为文化遗产时代不同、区域各异、类型丰富、材料多样等特点,因此,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介入,但目前我国缺乏一个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行业培训环节。
“在法国,要获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从业个人资质,大学毕业后,必须接受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系统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进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从事相关工作。”“针对建筑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再教育,法国有夏约学院;针对于石质文物、馆藏文物,法国有法国遗产学院(INP)。这两个学校都是两年制,树立文化遗产保护观,学习相关理论和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两年培训之后才能参加关于文物保护资质的考试。”查群说。
但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制,因此,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样成长的过程会导致学习不系统,容易走弯路。
现在查群也会受邀去讲课和培训,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方法,她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真实地把文化传承下去。
High起来屋顶掀翻,静下来自闭少年。
愿你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历经黑暗,心向光明。
文/本刊记者郝哲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地图标注)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