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地下管线问题亟待破解。
临近年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近一年的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即将进入尾声。据去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在地下管线普查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015中国国际地下管线大会在京开幕暨2015北京国际地下管线展览会于11月23日在京举办,为期三天。由于地图标注技术在地下管线的监测、运维、巡检、管理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本届大会中不乏测绘地图标注企业的身影,其中包括华测、南方测绘、北科天绘、国遥新天地、空客防务与空间、伟景行、Esri中国、超图、航天远景等数十家企业前来参展,这些参展企业展示了应用于地下管线领域的最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体现了地图标注技术在破解地下管线管理难题的重要作用。
除了展览外,本届展会举办“全国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交流会”,针对地下管线探测、检测及工程施工、电力电缆安全运行等行业热点,展开了经验交流活动。会上,有行业专家介绍了地下管线普查取得的飞速进展,许多城市业已完成了地下管线物探工作,并已交付了成果,为实现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未来推进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笔糊涂账,亟待清算
有专家直言,国内的地下管线是个烂摊子,也是笔糊涂账,亟待清算。因此,在推进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国内地下管线原始资料少,地下管线涉及单位众多,市政管网、燃气、自来水等单位往往都是各行其是,难以统筹管理;另一方面,地下管线普查的工程量浩大,城市建设速度快,工程复杂。
笔者通过与一家开展地下管线普查项目的工程服务类公司的交流了解到,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对人工依赖较高,自动化程度过低。一般情况下,两三个人一天只能完成三五公里的管线检测工作,极大地影响了普查的进度。
摆在测绘地图标注企业面前的难题
尽管地下管线检测工程的自动化程度低,但笔者却发现,实际上,并没有为测绘硬件厂商带来丰厚的市场前景。诸如管线探测仪等测绘产品,往往被外国品牌垄断。
据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产品销售经理表示,在地下管线的硬件市场,市场远不及地上测绘产品的需求旺盛,而国外技术产品早已成熟,并形成了品牌认可度,因此,即便地下探测领域的技术难度并不高,国内厂商也认为利润率不够高,因此避开了自主研发,转而选择了代理销售的商业模式,不得不说有些令人遗憾。
除了硬件方面的遗憾,在平台软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有关地下管线数据建库、分类代码与符号表达以及系统建设的标准仍不完善,现有标准有关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和要素分类代码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地图标注软件厂商的服务,影响了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软件厂商对平台的深入挖掘还不够,针对行业应用的开发以及对地下管线的全周期管理能力也有所欠缺,影响了软件平台厂商进一步拓展业务份额。
这是一个大盘子
在会议之外,笔者还获悉到了这样一些信息:河北省提出,到2020年底,各市均要建成不少于20公里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青海省未来也将规划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363公里……毋庸置疑,这将是一个有着广阔市场的大盘子。
通过地下管线普查,掌握地下管线的基础信息情况和存在的事故隐患,明确管线责任单位实际上还远远不够,这只是理清糊涂账的第一步,诸如地下管线老化、内涝严重、马路拉链、污水垃圾处理不到位等地下问题等依旧存在。
城市顽疾的标本兼治,还要推进地下管廊建设,整合地下管线,减少地面开挖和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市政服务能力......这就需要政府建立起具有空间决策支持的信息管理系统,建全地下管线管理的相应机制,全面推进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
基于此,测绘地图标注企业应该把握这个大好契机,迎来加速发展的春天。
官方微信已经可以评论啦,点击页面右下角的“写评论”就可以在这里留下您的观点,欢迎互动交流。
地下管线,为测绘地图标注企业摆出了哪些难题?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