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德张海龙:从工具化到情感化的LBS理念

行业动态 地图标注【人物】高德张海龙:从工具化到情感化的LBS理念已关闭评论阅读模式
地图标注

提交资料后最快2小时标注成功

如何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如何在产品趋同化严重的互联网时代,使自己的LBS产品从脱颖而出,从而吸引用户并产生产品黏性?LBS产品的设计难点在哪里?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高德移动产品部,副总经理张海龙,张总结合高德地图产品自身的设计实践,解答了困扰LBS产品经理的众多难题。

  

记者:高德地图作为一款拥有两亿用户的大应用,在交互设计层面有哪些思路和特点?有哪些值得其他LBS类应用借鉴?

 

张海龙:高德地图等产品正在快节奏的向互联网化转型,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迭代体验设计,给用户一个更加好用的地图标注、生活一体化地图。在交互设计层面我们尽量减少用户到达结果的层级,尽量传达清晰的功能描述,以及更加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符合使用场景的设计,降低用户思考成本,比如:我们在附近模块最上方增加了“用过”模块,我们在首页将“路况图标增加了‘路况’两个字”从而减少用户对经常使用功能的查找;还有快捷地图标注及历史记录,提高用户快速开启地图标注完成路径规划,及降低用户对去过地点的反复输入成本等;还有白天/夜间模式自动切换,方便用户使用中自然的过度和浏览等,只有处处把握到细节体验,才能使我们的地图更加好用、易用,未来我们希望高德地图真正成为用户生活的入口、地图标注必备的利器!当然我们也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优化,一些功能藏得比较深,比如离线地图、语音切换等,我知道还是有很多用户希望这些操作也可以更加便捷的。

正如上面所说,现在不是你有的功能我没有,你有的特点我做不到,互联网让大家趋同,让门槛降低,所以细节体验、微创新的要求更加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细节,我希望其他LBS类应用可以是更加细分的领域,比如代驾、打车、洗车、订餐、购物等等出发,解决用户基础的痛点,高德将扮演不同角色与大家配合,也许是一个大的容器,也许是用户需求分发渠道,也许是底层数据服务提供商等,形成基于位置的产品生态体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

其实我们大家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LBS类应用,我们都在学习,比如:

1 Foursquare,能看到他们的用心和进步。用户在某个饭馆签到后,F会简单的问几个小问题,比如:你觉得你这顿饭的钱花的值么?我能感觉的F是在收集数据,但不管是对话框出现的时机还是方式,以及他们文案的措辞很值得我们借鉴。

2 再比如Recce,APP功能不多,传递出的整体气质太到位了,整个图面使用3D建模(其实是2.5D)。他很好的诠释了“形式感也很重要”这句话,打开APP眼前一亮,退出APP过目不忘。同样是城市地图,人家怎么就能做的这么有档次,你能听到伦敦街道的喧嚣混杂泰晤士河潺潺的流水声,是不是很微妙!做成这样出门儿才好意思跟人说是“用户体验之上”吧。

  

记者:您认为地图产品的设计难点在哪里?高德现在的产品理念是什么?

 

张海龙:目前来看,地图产品设计的主要方向有两个:更加精专的工具型、更加全面的入口型。

工具型地图产品能够满足用户最基本的查路线、地点的需求,可以很精简,有很极致的用户体验,但比较难有好的盈利模式,因此目前,特别是中国地图产品都在往入口型进行发展(例如O2O、移动社交等)。

入口型地图产品,不可避免的要承载大量来自资源提供方的信息,因此整个地图产品的结构会越来越复杂,但这样会创造很多可能的盈利方式。因此平衡产品的复杂度与盈利之间是目前地图产品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看法是开始尽量不要铺的太大,先做大多数用户集中的痛点,然后再逐步将生态圈补齐的思路,更多细分领域开放给外界产品团队甚至是个体。

所以,确实难点不少,比如:

地图在传统认知中的工具属性。也就说地图类APP的核心是图面本身,因此界面上的主要区域需要用来展示图面,而图面又是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的信息。—— 所以,在功能类似的前提下,很难做出差异化,俗称“用谁都一样”。同时打开地图的主界面,都辨识度很低,用户很难对你形成认知和粘性,一旦有问题或没满足用户,很快就走掉,因为用户是用脚来投票的!

第二个难点也是由一延续下来的,既然是工具型认知,那么为什么用户会生活中会想起用你呢?用户驻留、活跃度如何提高呢?但我想每个公司都希望满足用户需求之外,还希望时长与活跃,这样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就是设计难点,比如“附近”、“发现”这些模块,相较地图路线等功能而言,设计发挥的空间会大,但用户的选择其实很多,光是和“发现”模块类似的APP就有很多,挑食、城觅、饭本、Pick、食色…,人家还都是独立APP,满足了这类忠实用户需求,形成“更加专注”的印象。有人喜欢留声机(专注一件事),就会有人喜欢组合音响(功能整合),希望一站式解决所有需求,比如订餐、地图标注、代驾等,那些独立APP还真就做不到,来高德就对了。

高德的产品理念,我加入团队的时间不太长,也还在思考中,目前感受是:通过地图服务(作为入口)向下延伸,走进用户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原本是一个相对冷冰冰的工具型产品,现在正在往里面注入更多情感。所以,提炼一句话来说,我的理解是,“从工具化到用户情感化体验的设计理念”。

  

记者记者:个人认为,地图产品的精确度和速度这些技术因素对用户体验来说很重要。如果技术方案不好解决的,体验上如何做互补?

 

张海龙:首先,大大方方的向用户提供报错入口,注重报错的体验,及时和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这样用户也会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参与感;其次,可以尝试地图UGC的思路。当用户前方遇到拥堵路段,可以智能提供他其他路线选择。当遇到事故、管制,通过现场车辆用户及时语音播报,同路用户可以提前选择绕行。

  

记者:高德拥有大量的基础地图用户,进入到地图标注时代后,高德是如何分析这些用户的使用习惯的,产品设计思路有过哪些调整?现在的用户特点是什么?

 

张海龙:我们有数据分析部门、有用户研究小组,会帮助产品,配合市场分析部等,基于产品性能、可用性、用户需求及满意度等做一些研究。例如我们的用研小组、产品一起会把用户请来座谈(用户互动、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等),我们也会去到用户身边,看他们真实使用场景和观察使用习惯,还通过问卷等方式做定量研究。比如之前发现在用户熟悉的路段,即便你推荐了更优的路线,他也很少转换,宁愿多等一会,用户的安全感认知,自己的熟悉的路最可靠;还比如我们针对色弱人群进行研究,及时调整图面畅通、拥堵色立体,让他们也可以很好的辨识。还通过在线产品埋点方式,收集用户对某些功能模块的使用频次及活跃度等等。通过研究分析,大多数用户使用习惯更多的还是基于查路线、到这去、地图标注。我们还做了一些辅助功能,用户基于习惯操作暂时无法发现。其实用户偶尔发现了却又觉得很需要。那么在“无法发现和需要该功能是否可以找到”取得一个平衡点就是我们的优化工作。整体使用起来很简单,轻盈,在需要的时候又可以及时发现和使用,这也是一个好的体验,就好比一把瑞士军刀,用时打开。

  

记者:如今,Uber已经正式入华,据用户反馈,其用户体验很好。请简单点评下Uber在用户方面的一些特点,高德打车产品是否会因此做一些调整?

 

张海龙:Uber跟许多国外互联网产品一样,都有很强的创新性,在中国似乎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问题。比如注册时要求关联的信用卡不支持银联的,也没法用支付宝,注册时用户“姓”与“名”需要分别输入等,而现在Uber在中国也仅开通了上海、广州两个城市,所拥有的车数量也较少。

宏观讲,UBER在做的事情是把打车市场细分,主攻高端市场和有临时形象需求(面子工程,出于表现公司或个人形象的目的)的用户。车型一般都是: 奥迪A6、宝马5系、奔驰E级(听说还有S600),走高端豪华租车服务。但我还看不好它未来的前景,UBER的用户特点其实在国外比较清晰,但国内是不是一样的人群还需要继续看一下。原因如下:

国外有酒会、PARTY文化,这是老外主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稍微正式一点的PARTY,女士都会身穿dress出席。这种情况下豪车接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国外几乎没有代驾服务(问了一些在国外生活的朋友),喝酒又不能开车,这个时候UBER的价值得到体现(结合上面说的PARTY次数频繁)。而国内一般都是开车去饭馆吃饭,喝大了打电话找个代驾,也不贵。

国外雇人很贵,养一个专职司机也是不便宜的。所以相当一批有俩钱儿但又没到富豪级别的人(有豪车,没司机)可能在自己不方便驾驶的时候会选择UBER服务。但国内雇一个专职司机并不需要很多钱。

所以我也在以一种很期待的心情,坐等UBER中国市场的营销和宣传策略,想看看他们将以什么姿势进入市场,以及怎么地图标注自己的用户群。

微观讲,在知乎上看了一些使用过UBER的同学发的文章,基本流程我就不列举了, 其实流程方面,和目前国内的打车软件差别不是很大。多数用户大加赞扬的其实是“坐车的体验”,比如车上两瓶免费的矿泉水、提供手机充电、到目的地后司机下车为乘客开门……

我在想,UBER貌似是在将“叫车”的体验转变成 “叫车+乘车” 的一体式体验。目前国内的打车产品,对用户上车之后、下车之前的这段儿“乘车体验”,是毫无控制力的。其实从整件事情的角度看,乘车才是主体,我猜这可能会是UBER的一个发力点。

国内类似产品,比如易到用车,一般“用车”服务的收费是由时间收费+里程收费组成,不过也有打包的“套餐”,比如接机、送机、日租等,套餐里会含一定的时间和里程,超出部分额外收费……

高德在地图生活上才刚刚起步,除了好用的智能躲避拥堵,我们还在推新,打车、订酒店、找餐厅、室内地图、地图标注、购物这样的很多功能每天我们都在迭代优化,敬请期待吧……

 

如何把自己的门店或公司标注到地图里面。其实很简单:



    1、先准备好门店或公司的门脸照片、名称及地址信息


    2、然后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按照要求提交资料


    3、提交资料后,客服会联系您进行数据审核,最快2小时内上线